您的位置: 西藏統(tǒng)一戰(zhàn)線 > 民族宗教 > 正文

扎囊縣傳統(tǒng)手工藝:在傳承中發(fā)展 為美好生活賦能

作者: 趙越發(fā)布時間: 2023-11-09 10:08:38來源: 中國西藏新聞網
打印
T+
T-

  圖為扎囊縣虱雕。 記者 狄碎虎 攝

  地處雅魯藏布江中游的扎囊縣,擁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,被譽為“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(xiāng)”。“次仁金果”藏帽、氆氌編織技藝、虱雕……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和爐火純青的技藝世代相傳,不斷改進,迄今依然是當?shù)厝罕娭匾闹\生手段,也使扎囊的傳統(tǒng)文化藝術在歷史的長河中余韻流長,為當?shù)亟洕沙掷m(xù)發(fā)展注入了新的動力。

  制作“次仁金果”藏帽—

  嘎瑪桑布月收入超兩萬元

  相傳,古代有一位圣人在布達拉宮的一次歌舞宴會上,看到了金色彩云環(huán)繞著雪山的美景,從而受到啟發(fā),連夜制作出一頂帽子,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藏帽——“次仁金果”。在山南,幾乎每個人都擁有一頂“次仁金果”藏帽。每逢過節(jié),戴上“次仁金果”藏帽,是一件喜慶又吉祥的事情。

  扎囊縣羊嘎居委會藏式帽子次仁金果合作社于2013年8月成立,主要制作藏靴、藏裝和藏式帽子。“目前,合作社為當?shù)厝罕娞峁┝?5個就業(yè)崗位,每人每月能拿到6000元至15000元工資。”該合作社負責人、山南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旦增赤烈說。

  他還粗略地算了一筆賬:根據工藝水平的不同,每頂帽子售價大概在300元到1400元。按照每月生產2500頂帽子來算,每月人均增收3000元到12000元左右。

  2013年,嘎瑪桑布從扎囊縣職業(yè)教育培訓中心畢業(yè),被推薦到合作社工作。在旦增赤烈的悉心教導下,嘎瑪桑布進步很快,僅用半年時間就掌握了“次仁金果”藏帽的制作方法。“最難的是給帽子定型。沒有其他捷徑可走,只能日復一日地不斷練習。”為了做出一頂漂亮的“次仁金果”藏帽,哪怕手上磨出了水泡,嘎瑪桑布仍然不斷練習……

  嘎瑪桑布回憶說,做學徒的時候,合作社提供食宿。獨立接單的第一個月,他拿到了6000元工資。現(xiàn)在,他的月收入已經超過2萬元。今年6月,他全款購買了人生中第一輛車。關于未來,嘎瑪桑布充滿了信心:“想在家門口開一家屬于自己的帽子店。”

  氆氌編織—

  曲珍大姐在家門口有活兒干

  扎囊縣施貢村素有“氆氌第一村”的美譽。2014年,扎囊縣施貢村農民傳統(tǒng)氆氌專業(yè)合作社成立。2019年5月,氆氌編織技藝入選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,古桑羅布成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。

  收購羊毛、清洗羊毛,用一把特制刷子刷洗、捻線,在氆氌紡織機上編織。接下來再用茜草、大黃、蕎麥、核桃皮等當染料,給氆氌上色。最終收獲一卷卷顏色各異的成品氆氌。“說來容易,做起來難。連最基礎的給原毛分級,都得練好幾年呢!”古桑羅布笑著說,手工編織氆氌,急不來。一位編織熟手織一卷18米長的氆氌,大概需要10天。編織一卷上等氆氌,可以賺1300元;編織一卷中等氆氌,可以賺1200元。

  曾經的施貢村,家家戶戶都有氆氌編織機,男女老少都喜歡編織氆氌。后來,機器編織氆氌的出現(xiàn),導致村里的訂單逐漸減少。古桑羅布迎難而上,成立了施貢村農民傳統(tǒng)氆氌專業(yè)合作社。

  “我想把會編織氆氌的人聚起來,把這門手藝傳下去。”合作社最開始只有幾個人,現(xiàn)在有26人,逐漸形成一支氆氌“娘子軍”,古桑羅布成了她們的“領頭人”。

  “篤篤篤……”在編織車間里,五六名阿佳正在編織氆氌,梭子在她們手中上下翻飛。今年50多歲的曲珍從事氆氌編織已經20多年,是合作社里的“老人”。“合作社提供原材料,又給我們訂單。在家門口就有工作,還不耽誤農活,這種好事哪里找!”曲珍說。

  為了讓傳統(tǒng)氆氌煥發(fā)活力,更適應消費市場,該合作社不斷推出新產品。融合氆氌元素的鴨舌帽,是在帽頂?shù)慕涌p處,以花氆氌作為裝飾,帽子上繡著傳統(tǒng)祥云圖案,讓整個帽子看上去復古又大氣,剛一上市就廣受好評。“合作社的規(guī)模還是太小,我們還要再接再厲,讓更多人了解扎囊的氆氌。”撫摸著氆氌編織機,古桑羅布的眼里充滿了期盼。

  虱雕技藝—

  讓旦真和媽媽過上了好日子

  西藏民間木雕有著悠久的歷史,扎囊縣的藏式木雕有個奇特的名字:虱雕。相傳在300多年前,木雕藝人能將一粒青稞雕成一只虱子以假亂真,故名“虱雕”。這是一項極其精細的手工藝,從選料、構圖、繪畫,到拋光、著色,一筆一畫,一雕一刻,每一步都容不得半點失誤。

  一副茶色近視鏡,一雙布滿老繭的手,白瑪占堆和木雕打了半輩子交道。1981年,12歲的白瑪占堆跟隨哥哥學習木雕技藝,成為扎囊木雕第六代傳人,同時也是國家級非遺藏族扎囊木雕的傳承人。

  在山南市扎囊縣虱雕工藝農民合作社成品展廳里,記者看到精雕細琢的凹陷式桌面、一體化可折疊的戶外用木桌、具有濃郁西藏特色的梳妝臺等虱雕產品。這些都是白瑪占堆近幾年的創(chuàng)新產品。虱雕在用色、染色方面不拘泥于成規(guī),可以根據客戶需求自行定制。正是因為這些創(chuàng)新和改變,虱雕在市場上深受歡迎。

  “技藝再精湛,產品也要融入現(xiàn)代生活才會有市場。”白瑪占堆表示,只有滿足現(xiàn)代生活需求,虱雕的路才會越走越遠、越走越寬,“目前,成套的虱雕家具可以賣到幾十萬元甚至更高,每年虱雕產品銷售額能達到800萬元左右。”他說,虱雕產品除了作為日常生活家具使用外,還有一些被高端酒店用于裝飾。

  車間里,旦真正在打量手中的木構件,不知該從何處著手。白瑪占堆來到身旁,師徒倆輕聲交談幾句,旦真一下子有了方向。今年26歲的旦真,通過進入合作社學習木雕技藝,逐漸愛上了虱雕,不知不覺間,使這門古老技藝完成了傳承。

  從前,旦真和母親靠家中的4畝地維持生活。現(xiàn)在,他的月收入有一萬多元。“小時候,媽媽辛苦養(yǎng)我?,F(xiàn)在我有手藝了,可以讓媽媽過上好日子。”靠手藝,旦真和母親過上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。

  扎囊縣職業(yè)教育培訓中心負責人巴桑次仁介紹,近年來,該中心和扎囊縣虱雕工藝農民專業(yè)合作社走出了一條“企業(yè)+學校+基地”的發(fā)展路子,帶動更多年輕人加入到繼承和發(fā)揚優(yōu)秀民族傳統(tǒng)手工藝的行列中。

  民族手工藝是無價瑰寶。扎囊縣文化(文物)局相關負責人潘娟說,希望通過繼承和發(fā)展氆氌、“次仁金果”、虱雕、藏香等民族手工藝,推動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特色文化資源有效轉化為產業(yè)優(yōu)勢,促進文旅融合發(fā)展,讓傳統(tǒng)民族手工業(yè)綻放新光彩,讓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。(記者 趙越 胡榮國 張琪 史金茹 狄碎虎 旦增平措)

  記者手記 走進扎囊感受非遺魅力

  高原初秋,我們來到了山南市扎囊縣,遇見了這里的“非遺時光”。“次仁金果”藏帽、扎囊氆氌、扎囊木雕……我們感受到了非遺的獨特魅力。

  非遺,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。這些文化遺產代表著我們的歷史、文化和傳統(tǒng),是連接過去和現(xiàn)在的橋梁。近年來,扎囊縣堅持“保護為主、搶救第一、合理利用、傳承發(fā)展”的方針,積極推進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傳承與保護,推動創(chuàng)造性轉化和創(chuàng)新性發(fā)展,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。加之國家相關政策的大力扶持,不僅推動了西藏非遺加強對外交流合作、走向更廣闊市場,同時也促使傳承人安心提升技藝,在交流中創(chuàng)新和發(fā)展,使非遺在傳承與發(fā)展的同時,帶動了鄉(xiāng)村振興和群眾致富。(記者 趙越)

(責編: 陳建國)
相關閱讀
?

熱點關注更多>>

領導論述更多>>

理論園地更多>>

相關鏈接更多>>